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最近從知乎到微博,再到公眾號,都會時不時推送各類機構評選出的各類書榜,閱讀儼然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話題。
每天清晨,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總會打開手機瀏覽各種實時資訊;上班途中,翻閱地鐵派送的雜志刊物;工作間隙累了的時候,一杯咖啡一本書,靜靜地享受這短暫而美好的閱讀時光;睡前我們打開喜馬拉雅,聽一節有聲“課堂”。閱讀總是伴隨著我們一天的生活,讓我們在吸收新的知識和觀點的時候,同時思考這些知識和觀點如何指導我們的生活。可以說,無處不在的閱讀已經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有研究表明,人類大腦有三分之一是用來處理視覺信息的,而觸覺信息和聽覺信息的處理,兩者加起來也才用了大腦的十分之一。視覺信息來源于視覺器官——眼睛,人類對外界的任何感知大部分來自于眼睛。人類需要將眼睛看到事物和總結出的經驗分享給其他人,早期通過口傳心授來分享,但人類的大腦終究不是天生的記憶器,關于近期的記憶會很清晰,而更加久遠的記憶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模糊。為了解決人類大腦天生的缺陷,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文字,通過文字來記載知識和經驗,積累文化成果,最終形成最能代表人類文明成果的東西——文化典籍。
早期人類將文字用石頭刻在巖石上形成“巖畫”;在我國,文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夏朝,而到了商朝則有明確的記載文字的實物——殷墟甲骨,此類甲骨多為龜甲和獸骨;春秋戰國時期,用竹木簡牘作為典籍的主要形式;竹木簡牘太重不利于攜帶和閱讀,人們開始在帛上書寫文字,絲織品雖然輕便但不易于保存;到了東漢公元105年,蔡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發明了紙張,這是現代紙張的雛形。文字的載體從竹簡玉帛過渡到紙張,讓文化瞬間就繁榮起來,形成了中國燦爛的文明。在西方,起初是在石板或者泥板上記載文字,到了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開始使用“紙莎草”作為書寫載體,并將很多“紙莎草”捆綁起來形成卷軸;公元3到13世紀,歐洲開始流行用羊皮紙來書寫文字,這種羊皮紙更像是書頁便于裝訂成冊。中國的造紙術傳到西方后,造就了西方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宗教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變革,成就了西方文明。
茅臺與網易推出的“巽風”數字世界注冊用戶突破100萬:金色財經報道,貴州茅臺(1730.010, 3.01, 0.17%)進軍元宇宙,新上線一款古風十足的APP。1月2日晚間,貴州茅臺發布消息,截至1月2日23時,巽風數字世界注冊用戶數正式突破100萬。據了解,巽風數字世界是由茅臺集團旗下茅臺文旅與網易集團旗下網易好物共同出資成立的巽風科技(貴州)有限公司進行建設的。巽風數字世界依托網易的虛擬現實研發技術基礎,應用互動體驗引擎、數字孿生等技術。(中證報)[2023/1/3 22:23:30]
縱觀人類歷史,我們最容易丟失的就是文化。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里面的藏書幾乎涵蓋了亞歷山大帝國以及其周邊國家幾乎所有學者的著作,可以說整個地中海沿岸地區所有重要文獻都聚集在這個圖書館,結果在后期數次戰爭中悉數被毀;公元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突厥人先后將印度最后殘存的佛教大寺飛行寺、那爛陀寺和超巖寺夷為平地,大批佛教典籍被毀;1258年蒙古大軍攻入巴格達,一舉摧毀了象征阿拉伯帝國輝煌的智慧宮,阿拉伯的“黃金時代”就此一去不復返;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殖民者為了奴役原住瑪雅人,并且有意圖的消滅“異教”文化,開始大肆搜刮和破壞瑪雅文物,燒毀瑪雅古籍;1933年德國法西斯掀起了全國焚書運動,猶太人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書都被焚毀。在中國,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南朝梁元帝蕭繹一次性焚書14萬卷;從《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的“安祿山之亂,尺簡不藏”到清高宗乾隆下達禁書令,開啟了持續20多年的焚書政策,乾隆年間共焚毀各類書籍達71萬卷之多;從近代敦煌莫高窟文化典籍被毀,到日本侵略軍公然對中國圖書文獻典藏進行大規模破壞和全面洗劫,所有的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浩劫,更是人類文明的浩劫。
Bitcoin Archive:世界宣明會在韓國接受比特幣捐贈:9月7日消息,Bitcoin Archive發推表示,世界宣明會在韓國接受比特幣捐贈。[2022/9/7 13:14:11]
失去文字的記載,就會出現文化斷層。比如我們從小教育的就是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然而,目前中國最早的有記載的歷史是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這一年西周進入短暫的共和時期,而這一年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紀年的開始,以此上溯的歷史都沒有文字或文獻遺存。司馬遷的《史記·三代世表》里也只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卻沒有具體的在位時間,所以國外有些學者不承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為此國家還專門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史工程,就是為了要填補我們的文化斷層。
那么區塊鏈技術能否在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做出貢獻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將從館藏數字資源長期安全保存和數字資源版權保護這兩個方面探討區塊鏈的應用。
區塊鏈作用于館藏數字資源長期安全保存
從以前的“洗盞共嘗春甕酒,挑燈對讀夜窗書”,到現在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改變了我們閱讀的面貌和形態,數字化的閱讀方式已經漸漸替代了紙質閱讀方式,而數字化的載體形態正在迅速取代傳統的紙質媒介。
金色晨訊 | IMF和世界銀行推出私有區塊鏈和準加密貨幣:1. 徐明星、浦曉江被港股公司前進控股集團任命為非執行董事。
2.法國新法案允許人壽保險公司投資加密貨幣。
3.瑞士證券交易所四款加密貨幣ETP近期創新高。
4. Coinbase 副總裁 Dan Romero將于本月底離職。
5. 臺灣證券類代幣規范預計將于6月發布 目前已擬定草案。
6.IMF和世界銀行推出私有區塊鏈和準加密貨幣。
7. 首爾將階段性推出6種基于區塊鏈的行政服務。
8. 銀保監會將進行為期3個月的非法集資排查 文件中涉及虛擬貨幣。
9. Jake Chervinsky:不看好新代幣分類法案。[2019/4/13]
對于人類文化遺產的保存,一般都是國家、省、市以及各高校的圖書館作為主要機構參與其中,當然也有私人藏書館。其館藏資源主要以紙質作為信息載體,但是紙質書籍長時間保存后都會變黃,紙張會隨著不斷老化而變得易脆易壞,同時書籍本身也面臨丟失,甚至焚毀。隨著信息載體的數字化和數據化的發展,館藏資源可以轉變為可度量的數字或數據,并存儲在諸如光盤、硬盤或U盤等電子載體里,電子載體憑借其龐大的存儲空間、快速的讀取速度等優點,更有利于對館藏資源的數字化保存。
但是電子載體也存在不穩定因素,比如數字資源的存儲介質比模擬資源的存儲介質更加脆弱,外界的各種因素可能導致數字資源丟失乃至不能恢復,因此需要投入不少設備資源用于備份,為此建立多級存儲方式和災難備份系統。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存儲格式以及讀取要求可能會發生變化,這樣長時間存儲的數字資源可能面臨無法被正確讀取的困境,以至于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對數字存儲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對數字資源重新進行存儲備份。數字資源的集中式保存又可能面臨黑客的攻擊,導致數據被篡改甚至被刪除,使得文獻失去價值或徹底遺失。隨著信息的不斷增多,圖書館還需繼續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保障數據庫軟硬件的及時升級,并長期對數據庫進行系統維護。
動態 | 螞蟻區塊鏈獲“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大獎:據巴比特消息,11月7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螞蟻金服金融級區塊鏈應用平臺入選“2018年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2018/11/7]
數字資源自身的缺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文化遺產長期安全有效的保護。那么可以將區塊鏈技術引入館藏數字資源保護。
國家、省、市以及各高校的圖書館作為參與節點共同構建區塊鏈網絡;數字資源根據類別、年代等進行細分和關聯,并組成數字資源鏈,數字資源鏈里串接的數字資源是受密碼學保護的,可以有效防止外部行為對內部數據的篡改;管理機構選擇部分節點從事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工作,并將整理完成的數字資源發送給審查節點,審查節點同樣是由管理機構選擇的部分節點來承擔審查工作,這些節點對上傳的數字資源進行有效性檢查,檢查合格就授權數字資源在區塊鏈網絡里傳播,這樣能保證數據上鏈前的準確性;接收到數字資源的節點將它們寫入各自本地的數字資源鏈,這樣各個節點都在本地存儲了相同的數字資源鏈;各個節點自行決定用戶訪問本地數字資源的權限。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館藏數字資源保護措施的優點:
數字資源在盡可能多的不同地點進行存儲備份,不會因為某一地的數字資源丟失而徹底找不回來。對于丟失或被篡改的數字資源,借助數字資源鏈的共享機制,可以通過從其他節點同步數據來實現修復。
聲音 |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區塊鏈讓我們生活在地球的兩個世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鐘偉表示,區塊鏈技術,可能意味著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就是物理的地球,第二是數字的地球。人類正在構建擺脫物理地球的數字地球。物理地球扮演的作用,主要是傳感器、動作器,數字地球主要是控制器。例如網約車,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數字地球的應用方式,打開手機,召喚一輛車,那輛車在物理地球的確存在,但我們通過衛星可以定位,可以看到車過來了,然后坐車走,是通過數字地球這個控制器,控制物理地球物和人的移動。現在還不徹底,因為還需要人開網約車,未來是無人駕駛。所以我猜想,我們正在構建一個基于物理地球的數字地球,而區塊鏈是數字地球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技術應用,不管把它稱之為分布式的操作系統還是其他的什么東西,我們可以再加一個定義,遠程的分布式的操作系統。它還是印證了一點,我們正在構建一個數字地球,區塊鏈是這個數字地球比較重要的控制器。[2018/7/7]
基于區塊鏈技術保存的數字資源,理論上可以永久存在。
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上鏈的數字資源不會被篡改。
目前各個圖書館基本都是通過財政撥款來充實館藏數字資源。經費不足的區縣級圖書館所獲取的數字資源無法和那些財政充裕的省市圖書館相比,這樣就造成各個圖書館之間,從提供數字資源的規模到提供讀者服務的水平,存在不小的差異。圖書館的館藏數字資源建設很大一筆開銷是用在數字資源購買、整理和保存,區塊鏈技術能夠讓各個圖書館共享同一份數字資源,同時各個圖書館不必重復花費過多的錢去購買相同的數字資源,只需要維護好區塊鏈系統即可,這樣節省下來的財政資源可以投入到文化的傳播以及活躍人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工作中。
本地保存完整的數字資源需要龐大的存儲資源,那么圖書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決定自己是否存儲完整的數字資源。某些數字資源可以不存儲在本地,但是其索引信息需要存儲下來,這樣方便用戶根據索引在區塊鏈網絡里找到具有完整資源的節點進行訪問。
有些圖書館出于保護文物的考慮,不愿意把自己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供大眾任意閱覽研究;有些國內珍貴資料因為歷史原因遺留在國外,也不對外共享,導致研究人員不得不專門趕赴當地,預約才能查閱;而國內更多的高校圖書館也不對外開放。這些弊端都阻礙了數字資源的傳播以及文化的交流。區塊鏈技術能夠打破這樣的資源壁壘,全世界所有的數字資源都毫無保留的上鏈存儲,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隨時隨地訪問自己感興趣的數字資源,從而加速文明傳播。
圖書館是數字資源的聚集地,承擔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傳播的重任,區塊鏈技術能夠幫助圖書館在遺產保護,推動數字資源的利用和傳播,提高人民文化素質,讓更多的用戶參與數字資源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區塊鏈作用于數字資源版權保護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關注,數字資源的生產者希望自己生產的數字內容能夠受到保護,但是在目前互聯網生態環境中,存在著數字資源版權被侵犯,維權成本高,追責難的諸多問題。比如某位作者辛苦出版的書籍,被人惡意掃描制成電子書并上傳到互聯網供人任意下載,甚至付費下載,這樣不但侵犯了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也是對作者辛苦付出的不尊重;有些人頂著烈日,冒著風雪,蹲點數日拍攝的攝影作品,被人惡意剽竊修改后上傳到互聯網,搖生一變成為別人的作品。總之,數字資源從生產到流通的各個環節都存在著被侵權的危險,由于牽扯到相關利益方,使得版權維護難度較大。
那么區塊鏈技術能夠對原創數字資源在創作、流通等環節提供嚴格的保護。時間戳讓區塊鏈具有時間維度,使得上鏈后的數據能夠被追溯,因此內容生產者可以將自己的創作內容,連同時間戳與生產者信息等數據一起打包存儲在區塊鏈里,同時數據是用加密形式存儲的,只有用戶自己的私鑰才能訪問并修改創作內容;作品完成后,可以引入第三方權威互聯網公證機構,授權公證機構查閱自己的創作內容并為作品的原創性出具電子存證證明,這樣方便后期的版權維護。一旦獲得版權證明后,原創者可以利用智能合約,與出版商、經銷商進行內容分發和利潤分成,甚至原創者可以直接與用戶面對面交易,這樣可以消除中介商的服務費,更好地激勵創作者創作更優質的作品。所有的分發和交易操作都會被公開透明地記錄在區塊鏈里,所得的利益也能依據區塊鏈里的數據進行公平分配,使得原創者能夠更加專注于創作,不再被侵權所困擾,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本文由《零基礎學區塊鏈》作者供稿,《零基礎學區塊鏈》現已上架鏈作商城,點擊購買
作者:LornaQ 來源:財經網鏈上財經 新三板掛牌上市的第一家區塊鏈公司太一云近日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
1900/1/1 0:00:00小結 本文試圖從貨幣流通理論出發構建代幣經濟體價值及代幣”內在價值”的評估框架。根據貨幣流通理論,銷毀不能直接提高代幣的理論價格.
1900/1/1 0:00:00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首次“呼之欲出”是在2019年8月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表示央行研究數字貨幣已經有5年時間之久.
1900/1/1 0:00:00原文標題:《DC/EP、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之道》撰文:outprog,imToken后端開發與智能合約開發本周數字貨幣/區塊鏈熱點爆棚,一是農行DC/EP內測泄露.
1900/1/1 0:00:00欄目介紹:「知礦大學問答」是以問答的形式,邀請行業資深從業者,解答用戶挖礦相關的提問。 @若水歸滄海提問: 為什么行情不好的時候礦機降頻,行情好的時候超頻呢?為什么通過調頻能改變礦機的收益呢?知.
1900/1/1 0:00:00作者:?MakerTeam翻譯&校對:?閔敏&阿劍 來源:以太坊愛好者 編者注:原標題為《科普|Dai的十大應用場景》利用區塊鏈技術.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