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往往意味著斷送”,莎士比亞《悲慘世界》里的經典之言正是Web2.0時代的寫照。
近期,B站“答題領卡兌換大會員”活動被網友指出涉嫌出賣用戶個人隱私,雖然B站回應稱,該頁面系文案措辭不妥引起誤會,目前已下線該頁面并整改,但風波并沒有止息,數據主權之爭再次被拉入“輿論場中心”,深受Web2.0隱私之擾的互聯網公民,又一次不約而同的集體倡議和期許Web3.0時代的到來。
Web3.0為什么會被寄予厚望?
早在2006年,《互聯網天地》曾發表一篇題為《Web3.0時代來臨》的文章,文中稱“主動性”、“數字最大化”、“多維化”為Web3.0主要特征。在這之后,Web3.0被人們不斷重新定義。
2014年,GavinWood在發表的論文中闡述了對“Web3.0”的構想:希望基于P2P協議來從軟件層面重塑互聯網,打造一個以去中心化、隱私為主要特征的網絡服務。
2022年,BitfuryGroup首席執行官BrianBrook在美國聽證會上再次指明,Web1.0的特點為只讀,即用戶只能讀取信息而不能夠編輯信息;Web2.0的特點為可讀可寫,即用戶在讀取信息的同時還能夠編輯信息,成為內容的創作者;Web3.0的特點為可讀可寫,用戶同時還可以擁有內容的所有權。
加密貨幣每年的總耗電量在120至2400億千瓦時之間:金色財經報道,根據福布斯、哥倫比亞氣候學校、白宮官網等多份報告,加密貨幣每年的總耗電量在 120 至 2400 億千瓦時之間。這超過了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等大國的電力需求。從貨幣的角度來看,這個數字代表的 GDP 高于一個小國(例如巴哈馬)。比特幣區塊鏈仍然是最大的消費者,僅在 2022 年就消耗了超過 161 太瓦時。[2023/2/24 12:27:32]
盡管對于Web3.0的定義莫衷一是,但可以顯見的共識是擁有“去中心化,隱私為主、用戶掌握數據所有權”諸此特征的Web3.0,有望成為Web2.0時代“隱私成疾,數據壟斷”的救命良方。
但發展至今,Web3.0的理想似乎并未取得實際突破,在這場期盼已久的“數據革命”中,一些關鍵的拼圖還有待尋到,而數字身份的解決便是第一步。
Web3.0時代為什么需要DID?
作為數據切入口,數字身份是鏈接用戶與平臺的唯一標識。
回顧以往,互聯網用戶數字身份的創建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如Web1.0階段,用戶通過賬號注冊+密碼的方式創建數字身份;Web2.0階段,用戶不僅可以通過賬號注冊+密碼,還可以選擇一鍵登錄創建數字身份。不論是以上哪一種方式,均需要用戶提交包用戶名、手機號碼或郵箱甚至住址、身份證等信息。然而,上述信息是每一位用戶在現實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個人隱私,關系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加密貨幣服務公司Prime Trust CEO被解雇:金色財經報道,Prime Trust的CEO Tom Pageler本周被解雇。根據Tom Pageler在Linkedin上的個人資料,Pageler自2021年1月以來一直掌管這家總部位于內華達州的加密服務公司。他之前是Prime Trust的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目前尚不清楚Pageler被解雇的原因。[2022/11/30 21:10:38]
更為重要的是,用戶對自己提供的數字身份信息以及使用過程中生產的數據并沒有掌控權。相反,不生產數據的提供商卻擁有這些數據,并可以通過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畫像,大多數用戶不僅無償地生產數據,還要為平臺推送的廣告買單。
綜上可見,用戶的數字身份不僅是數據切入口,同時也成為了數據安全治理的窗口。因此,改變數字身份創建方式將成為治理個人隱私數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一變化,有賴于技術創新發展。
DID去中心化的身份成為Web3.0最有價值的創新。
當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哈希加密的特性,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數字身份創建方式得以實現。即用戶通過公私鑰的簽名與驗簽機制相互識別數字身份,并通過這個身份訪問各種應用。這種身份被稱之為去中心化身份。
FASB成員:支持將加密貨幣波動報告為公司收入或損失:金色財經報道,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成員Frederick Cannon周四表示,他支持將公司的加密收益和損失記錄為凈收入的一部分。如果采用,這意味著這些收益和損失將直接影響這些公司的收益。另一種選擇是讓公司將其加密資產價值的波動記錄在“其他綜合收益”中,這不會影響收益。[2022/11/4 12:15:50]
與中心化的身份不同,DID將身份信息的控制權交還到用戶手中,讓用戶可以通過可信的系統生成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使用電子簽名等密碼學證明手段對身份標識進行驗證,這樣個人用戶和提供服務的機構都可以享受到基于區塊鏈的可信且隱私安全的身份信息使用和管理流程。
如此一來,DID讓用戶完全擁有對自己數字身份數據的所有權、管理權和控制權,很好地保護了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而不是由多個集中式提供商管理多個數字身份。這一數字身份目前已經在以太坊、錢包等區塊鏈項目中得到了應用。
然而,DID大規模應用還面臨諸多考驗與挑戰。
Infinity Exchange完成42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GSR等參投:9月14日消息,Infinity Exchange宣布完成 42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GSR、Coin Merge Strategy、C2 Ventures、Flow Traders、block 0、Mentha Partners 等參投。
Infinity Exchange 由前摩根士丹利高管 Kevin lepose 領導,其團隊由由華爾街金融工程師、交易員、量化專家和技術專家組成,旨在促進傳統機構對 DeFi 的采用。[2022/9/14 6:56:24]
什么困住了DID?
基于區塊鏈建立的DID數字身份系統具有保證數據真實可信、保護用戶隱私安全、可移植性強等特征,其優勢在于:
去中心化:基于區塊鏈,避免了身份數據被單一的中心化權威機構所控制。
身份自主可控:基于DPKI,每個用戶的身份不是由可信第三方控制,而是由其所有者控制,個人能自主管理自己的身份。
科幻小說作家Cory Doctorow:A16z支持加密貨幣的依據是他們是否可以賺錢和退出:金色財經報道,科幻小說作家Cory Doctorow在社交媒體上表示,A16z前身為 Andreessen Horowitz已經證明,他們支持加密貨幣的依據是他們是否可以賺錢和退出,而不是他們投資的公司是否提供了健全、可持續的產品,對于 A16Z 而言,押注極其不穩定的“穩定幣”或像 Axie Infinity 這樣極其不好玩的“游戲”是合理的投資,不是因為這些公司有任何未來,而是因為代幣發行是不受監管的證券,可以讓投資者在公司倒閉之前套現。即使在這種拉高出貨的氛圍中,A16Z 的一項投資也顯得尤為憤世嫉俗。該公司領導了對 Flowcarbon 的 7000 萬美元 A 系列投資,Flowcarbon 是一種由 Adam Neumann 領導的“自愿碳市場”(VCM)加密貨幣。[2022/5/28 3:46:32]
可信的數據交換:身份相關數據錨定在區塊鏈上,認證的過程不需要依賴于提供身份的應用方。
然而,受限于技術、應用與監管多方面的要求與限制,目前DID在落地應用時,仍面臨著諸多瓶頸。
一方面,技術發展遇到瓶頸。去中心化、安全和高性能構成了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成為技術創新遇到的最大的瓶頸。因此,區塊鏈技術、DID還是Web3.0自身仍處于早期階段,技術有待提升創新。
另一方面,應用場景單一。作為區塊鏈技術之一的DID,目前僅僅在少數項目中得到應用,離區塊鏈項目大規模應用尚有很長一段距離。當前,DID應用的區塊鏈項目也并非完全去中心化,如錢包背后仍由機構管理,用戶的資產與數據安全問題仍然存在;另外,相較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特性,傳統應用在中心化的背景下,各自為戰,靠流量盈利的他們是否能夠接受并使用DID?
中心化平臺利用用戶生產的數據轉化為流量,從而變現獲得巨額收益。DID去中心化的數字身份,使得平臺在獲取授權時不再掌控數據全部信息,“可用不可見”的安全模式讓平臺再也不能讓這些數據為自己所有,流量帶來變現盈利模式將不復存在。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這些互聯網巨頭們能不能放下利益,接受創新,迎接Web3.0的到來呢?
除此之外,DID想要獲得大規模應用,還需要解決監管難題。
眾所周知,當下互聯網在實名制的要求下,用戶必須使用手機號碼或身份證或銀行卡等實名信息創建身份。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利于監管,但也最大程度的造成了平臺非法收集、濫用用戶個人隱私數據。
在便于監管的前提下,去中心化的DID能否被監管層接受是也是挑戰之一。
DID破局,出路在哪?
成熟的應用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優化。DID作為Web3.0的基礎設施,面對挑戰也只能迎難而上。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DID成為Web3.0的基礎設施之后,通過跨鏈與智能合約短短的幾行代碼,就能輕松實現用戶數據“可用不可見”,且具有安全性高、自主高效等特點。如,如鏈上交易時,操作便捷而簡單,無第三方介入,不需要擔心信息的泄露;點對點直接交互,使得高效率、無中心化代理、大規模的信息交互方式成為現實。
然而,以上設想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程度。
當前,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上面臨著“不可能三角”的事實。市場面臨著“不治理”或“不劃算”的兩難抉擇,破局之路唯有從技術提升中找到答案。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蔡恒進教授在接受算力智庫記者采訪時提到,基于Web3.0架構,讓用戶節點之間的交互哈希,可以將雙邊信任轉換為集體的時間順序,在實現區塊鏈最重要的定序屬性的同時,無需浪費資源的工作量證明機制,也不需要有壟斷嫌疑的權益證明機制。
“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價值在于存證、最大的創新在于建立了時間秩序。”蔡恒進教授認為,時間秩序作為區塊鏈網絡最重要的屬性,為可追溯性、可驗證性和價值傳遞提供基礎,讓價值交換網絡成為可能。也為社會治理、隱私保護和個性化需求提供了新的方案。
技術的價值在于應用。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市場上DID方案也越來越多,微軟、IBM、Facebook等知名企業先后投身研發。在這些方案的背后,依舊存在著:使用了DID,用戶自己掌控賬號的問題是否解決?用戶提供的信息數據是存在中心化的機構?用戶是否需要提供包括手機號碼、身份證在內的個人信息才可能登錄應用?不同的應用之間進行授權時,權限由誰來制定?一系列看似解決卻又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
DID存在的初心在于保護用戶個人隱私數據安全。所以,一切違背這一初心的應用,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DID。
據算力智庫記者了解,DID目前應用主要集中在區塊鏈行業。雖然傳統行業也有涉及,卻并不被用戶或機構接受。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用戶提供的數據依舊由平臺掌控,“能不能看見”與“會不會看見”取決于平臺的初心。
DID作為最基礎又最核心的技術,正是為了徹底點燃Web3.0這場革命而生,但還需投入更多精力去優化和創新,接過火炬,繼續奔跑。
美國德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通過了兩項專注于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創新的決議,或將成為美國的下一個加密貨幣中心。美國各地的創新城市正在競相成為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采用的下一個中心.
1900/1/1 0:00:00在過去的幾年里,游戲行業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2020年比前一年擴張了23%,與此同時,游戲行業與區塊鏈的集成見證了“Play-to-Earn”的大熱.
1900/1/1 0:00:003月29日消息,BinanceLabs宣布投資了公鏈項目AptosLabs。Aptos和幣安將在開發、代碼審查、基礎設施建設和黑客馬拉松方面密切合作.
1900/1/1 0:00:00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浙江省知識產權局所提出的《關于專利行政裁決案件中區塊鏈電子證據效力的請示》進行了批復.
1900/1/1 0:00:00無論你是不是區塊鏈技術方面的專家,只要你待在Crypto的世界里夠久。以太坊擴容,layer2,Rollup這些詞語對于你來說都不會陌生.
1900/1/1 0:00:00扎克伯格也來挑戰「光劍變裝」了。你以為是這樣的?NoNoNo! 小扎沒有唐藝昕那樣的炫酷,倒是多了幾分滑稽。右手背后藏劍,左手亮劍:一瓶BBQ蘸汁.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