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交易所 比特幣交易所
Ctrl+D 比特幣交易所
ads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_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

天佑

自西元前兩千年起,雅利安人從西北方洶洶而至;進入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帶來了拜火信仰與習俗。為了統治需要與特權維護,借助宗教,積極造神,鼓勵祭祀;設計出種姓制度,使殖民社會穩固。他們結合現實與經驗,漸進形成“吠陀”,成為近四千年來印度主流文化的骨干。“吠陀”有四部,為歷史與神話題材的贊歌并且釋解;同時,對祭祀儀式予以規范和說明。此外,積極汲取古代民間有關息災、開運、咒詛、降伏之咒法,整合成為一般民俗之信仰。

其教義確立了婆羅門教之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在“神權”取得“權柄”的時代,祭司“口銜天憲”,依據無法質疑的“神啟”,分社會人等為四階級。其中,上三種姓都是自族,分別為祭職——“婆羅門”、武士——“剎帝利”和自由工商之“吠舍”。這些人享有特殊的“宗教權”——祭祀與再生:通過獻祭向神示好;同時,依次分配社會資源。非雅利安族的原住民則成為被剝削的“首陀羅階級”:被稱為“一生族”——也即不被“神”放在眼里的人;沒有任何社、經地位。如《摩奴法典雜種種姓》所說:“僧侶、武士與商人種姓是三個再生族種姓;第四種姓——奴隸種姓僅有一次出世。”

祭職說:人與社會的首要義務是祭祀;而吠舍不能自祭,須由婆羅門“代禱”。此外,《摩奴法典民法與刑法》規定:“婆羅門窮困時,可完全問心無愧地將其奴隸首陀羅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國王不應加以處罰;因為奴隸沒有任何屬于自己所有的東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奪取的任何所有物。”這便有了剝削與掠奪的性質。在這樣的神教體系社會中,宗教是一切存在的基礎——祭祀成為第一目的。教權高于治權,現實必須服從于祭職口中的神旨;此后印度社會的主流再也離不開這一信仰習俗。

婆羅門是“游戲規則”的設計者,當然也是得利者。他們成功地將社會矛盾之壓力轉嫁于“未知寄托”。然而,其畢竟是神本主義的;粗糙的教說無法避免被剝削階級——尤其被殖民者的反抗情緒。如此積壓日久,必然遭致反彈。

不從民眾的需要出發,遠離人心人性,自然就得不到被統治者的支持。由種姓制度導致的不平等,到神權宗教帶來的人格不平等;經濟、司法、文化等社會資源全被“黃金貴族階級”壟斷,引起其他族姓的腹誹。社會中開始彌漫起反神權、反壟斷、反階級的自由沙門思想。尤其是恒河中游一帶,受雅利安文化的熏陶,又經“新興”思想融合,有了全新發展方向——即“奧義書文化”。一些非既得利益集團的人脫離社會階級——從良序系統中出離,成為游離于社會之外的自由民。他們紛紛加入沙門陣營,沙門集團應運而興。

沙門思想一方面堅決反對“神志論”,一方面積極發展“業報說”;認為現實無望,唯賴終極解脫——只有“業盡涅槃”,才能永恒安樂。“行祭祀苦行者入天界,于其中輪回;惟住于梵者能得不死。”他們拒絕祭祀行為,隨同拋棄世間的一切;以“極簡”方式存活,專務冥想與禪思。這種看似消極的作風,有著不受階級束縛的積極意義:人,不再是神教體系社會中的一環;每個人獨立自主、自尊自愛,通過一己之努力,實現宗教成就——人性與心理的全面升華。

婆羅門“權柄”旁落,剎帝利“撿到了槍”;“至上至尊”的“神使”不得不暫時退居于“受教”的被動地位。這里要提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耶若伏吉耶。據《奧義書》載:他為鄔達羅伽的學生;是當時公認的“祭祀理論家”,為毘提訶王所禮遇。耶若伏吉耶系統闡述了“梵我一如”理論:認為“我”即人的根本,“梵”是宇宙的本源;萬物皆以“梵”、“我”為本體。如其所作的偈頌說:“我如一蜘蛛,引絲而布網,世界綿羅開,還即自身出。”

礦企CleanSpark以4050萬美元購買12500臺比特大陸礦機:金色財經報道,根據周四的一份新聞稿,比特幣礦企CleanSpark (CLSK)以405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12500臺比特幣挖礦設備。這些機器將為CleanSpark增加1.76 exahash/s (EH/s)的算力,使它們更接近2023年底16 EH/s的目標。截至4月底,該公司的算力為6.7 EH/s。

新聞稿稱,第一批6000臺螞蟻礦機S19 XP將在6月份由制造商發貨,其余的將在8月份發貨。[2023/6/1 11:52:55]

為了進一步完善“唯‘我’論”學說體系,耶若伏吉耶提出了“‘我’的四位說”,以解釋人類迷惘之緣由與超脫之原理。按照“覺醒”程度,“我”分四個“段位”:醒、夢、熟眠和死。在“醒位”時,感官、意識起作用;“我”受“外界”的束縛。在“夢位”時,意識起作用;“我”雖成為主宰,但仍未擺脫既有經驗的干擾。只有到“熟眠位”,“潛意識”起作用;乃至“死位”時,“我”才能徹底不受外在的影響——超越相待與對立,達到“最上歸趨、最上安樂、最上世界、最上歡喜。”

此外,耶若伏吉耶還將“業報輪回說”與道德倫理結合起來:在生死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業,造成自己未來的“身份”。如說:“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業,依業而有果。”故而業報輪回與人的行為、欲望互為因果:“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只有通過修行,親證“梵我無二”;奉行祭祀,實行種姓義務,才能斷絕輪回、獲得解脫。“奧義書”重視“真我”的“智識”,意味著祭祀不再萬能。

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法興起與印度的時代文明》中總結道:“‘奧義書’的重要建樹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論;二、業感的輪回說。”“‘真我論’為吠陀文化的開展,而‘業力說’卻是時代的新聲。”“這一東方思想——業力與真我相結合,而后隨業輪回中,首陀羅人如此,阿利安誦習吠陀,也不過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羅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我’為自身的行為所限制、拘縛,從此生而轉到他生。對照于自我的真凈妙樂,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脫思想的隆盛。”“‘奧義書’的精神,顯然存有革新婆羅門教的意義。這是阿利安人文化到達東方,展開溫和的宗教革新的前奏。”

有人請教死后的歸宿問題。耶若伏吉耶說:“握余之手,此問題不可于眾人中說;惟兩人間可傳。”這里所謂“不予公開的秘密”,就是關于“業”的“新說”——“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耆婆利對婆羅門阿爾尼說:“此教,直至今日婆羅門未曾知之;”這話未免危言聳聽。壟斷知識的婆羅門未必未聞,只是無法回應:“第一因”“存在”位格高了沒用,低了問題更大;索性裝個糊涂,各說各話。

與“神本”邏輯相反,純粹的“業報說”是接近“人本”的。有人開始反思:祭祀的作用是什么?“神”的作用又是什么?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受到嚴重挑戰:“神”的絕對權威破產了,祭祀行為也將失去市場。隨著毘提訶王朝的沒落,來到“軸心時代”。恒河兩岸,反婆羅門的沙門陣營迅速勃興。沙門繼承了輪回思想,又強調了業報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均是自作自受,與神的喜怒無關;那又何必寄望于“未知”?神或能賜予福報,但畢竟有限——無法帶來永恒、永續之解脫和安樂。所以高貴與清凈不由出生決定,智慧與解脫無法由他人賜予——世間與神明都不怎么可靠。

Coinbase:部分用戶ETH 2顯示頁面出現短暫故障,問題現已解決:金色財經報道,據Coinbase Assets在社交媒體披露,部分用戶ETH 2、賬戶余額、質押/解質押/兌換封裝代幣cbETH的顯示頁面出現短暫顯示故障,在經過處理后目前問題已經得到解決,Coinbase表示用戶資金是安全的。[2023/4/25 14:25:49]

這一思想繼續發展便不難推導出:“神”本身“仍在輪回中”的論斷;這直接導致婆羅門教的破產。

沙門參考了暮年婆羅門的“林棲”模式,不問出生、階級、老幼,全都可以去過林居、修隱、游行的生活。他們拋棄先天血統的藩籬與社會物質生產之義務,專為精神建設服務;終其一生努力探索出離之道。被黑暗壓抑的人們看到一絲曙光,實踐修行生活的沙門思潮流行起來。在當時,“師徒制”的沙門學派很多。據佛經記載,有六位著名的導師最具代表性;他們都是一代宗師,有許多學生相隨。其中,只有耆那教傳承到了今天。六師學說有共同之課題:分析人生——現象世界之要素;最大差異是有沒有靈魂,還有行為與業報的關系。由此導致各別的行為模式,可謂異彩紛呈。

不過,其“因果觀”大多未能脫出“機械宿命”——“靈魂邏輯”的窠臼:以為必要“業盡”,才能解脫;故無不走向極端。或者以為沒有靈魂與業報,或者以為業報有窮盡,便無須努力修行——哪怕放縱享樂也無大礙。又或者以為靈魂本來清凈,罪業可提前滅盡,故今生宜用苦行,直至盡業涅槃。凡此種種,無不建立在各自對世界觀的解讀之上。每個號稱已經得到答案的人各自傳道是那個時代的特點。此外,沙門重視提升個人靈覺,開發出禪定術。這是純粹的技術手段,目的是達到特殊身心體驗。副產品是寧靜與喜樂感受;有部分沙門導師甚至認為:這就是圓滿解脫之“涅槃”。

沙門諸師各說各表、各自為政,彼此爭執不休;不過對于婆羅門教卻是團結一致地反對。在西元前六、五世紀間,“神意論者”、“定命論者”、“業定論者”、“無因的偶然論者”等等,各自宣教,爭鳴不已;人們根據性格與因緣,分別依信:或倒向“自由”,或倒向“良序”。時代的思想界活躍而陷于混亂;這種風潮成為佛教之母,孕育了覺悟的道路。釋尊后來居上,脫穎而出,建立了實現真實、徹底、永續解脫的中正之道,成為沙門陣營中獨放異彩的一枝。

此時此刻,佛教做好了登上歷史舞臺的準備。佛教汲取并揚棄了“元素積集”、“業報輪回”、“經驗虛實”等義,以對抗婆羅門教的“靈魂不滅”、“祭祀萬能”、“教權至上”諸說;提出輪回無盡,業也無盡;“靈魂”是沒有的,那是一種錯覺——“無明”;不知道“無我”真相的無明才是造成纏縛的元兇。佛陀說:人所經驗的現象世間無非五蘊、十八界的聚合離散;一切緣起,并無主宰。打散檢視,分門別類辨識清楚,無非心、色二法;并沒有“我”的實體存在——這就直接導致了“梵我合一說”的破產。

佛在菩提樹下,覺悟佛教真理——看清“苦”的真相:有生必死、輪回不息、流轉無盡;于是導向尋求徹底出離之“還滅”。四圣諦中的“滅”,即熄滅、涅槃。從“無明”下手,打破“集”的鎖鏈——身心不再糾結與纏縛,回歸純粹之理性與覺性。在內心深處的具體表現即是滅除了“愛”。這個“愛”不是簡單理解的情愛,而是指對一切的執著。由于智慧開發,看清“緣起無我”之實相;破除“無明”,使得再無愛染、不被纏縛。三煩惱永熄,永離諸苦,徹底解脫。形象表述即是“出局”——逃出輪回法則的局。

Zhu Su:以美元計算,FTX索賠有接近100%回報率:1月1日消息,三箭資本(3AC)創始人Zhu Su轉發Thomas Braziel推文并評論稱,自己曾預計FTX債權只能收回45%,偏向保守;以美元計算,FTX索賠肯定有接近100%回報率。

此前消息,投資了FTX債權的507 Capital創始人Thomas Braziel表示,預計將在15年內收回60-100%FTX債權資產。[2023/1/1 22:19:18]

“出離”分四個階段,分別斷除身見、戒盜、疑、貪欲、瞋恚,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這十“使結”。須陀洹——初果,斷除身見結、疑結及戒禁取見結。斯陀含——二果,將感官欲望及瞋恨減輕——“薄貪嗔癡”;當他下回再來人間就會得到解脫。阿那含——三果,斷除感官欲望及瞋恨,徹底永斷“下五分結”;且不用再來人間:下一世在“凈居天”上即得解脫。最高級的解脫果位是阿羅漢——四果,斷除剩余的五種更高層、更細微的結;一斷永斷、不受后有——究竟涅槃。

佛陀明確自己與諸阿羅漢全都證達永斷生滅之徹底解脫。證得阿羅漢果,由于還有色身,故稱“有余依”;等色身都死亡,就是“無余依涅槃”。

一般大眾接觸宗教,無非是為具體或抽象的依托;佛教自然有這一功能。但佛教的內核與本懷卻是使人心靈強大與富足:指出現象世間的真相,讓人獨立、自由與完善。好比拐杖與醫藥,目的是丟掉,而非粘執。只有自己成長,才能成功進取幸福。成長的方向:探究真相。真相是什么?苦。許多人誤會佛教:異常消極,且一切都為死亡服務;這其實是一場誤會。一切宗教都有臨終關懷的社會功能,使未曾了解、掌握信仰技巧的人不至于慌亂、緊張與恐懼。佛教中也有部分關于死后超脫的說法,但那并非本懷;關鍵還是要在當下的課業上持續努力。如同老師勸慰學生,本質而言還是一種勉勵。

佛教中的“苦諦”,是“形上學”意義的——而不是一般的苦樂感受。生命無所謂苦樂:生命是一種自然狀態。作為“四諦”之首,佛教確實講“苦”;不過這并不針對生活態度——導人厭世。相反,佛教是重視面對現實的;由于理解不深,大家以為佛教鼓勵放棄今生——這是嚴重違背佛教本懷的。如同吃飯睡覺,都是正常的生命行為;只有過度的執念與無意義的期待才會導致苦。一般說“苦”有多種細分:從兩種、八種、乃至“百八種苦”;無非現實與心態兩個方面:老、病、死之三種身苦與貪、嗔、癡之三種心苦,合為根本“身心之苦”。歸結到底還是一句話:事與愿違。

趨吉避兇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一切煩惱的癥結所在。如《廣五蘊論》云:“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受以領納為義者,六根依六觸為緣而生六受。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領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領納逆境,逼迫身心,在眼耳鼻舌身之五識領納者曰苦受,意識領納者曰憂受。……屬于前五根者名外受;外受有三:苦受、樂受、舍受也。屬于意根者名內受;內受亦有三:憂受、喜受、舍受也。……又一切苦樂皆緣受境:樂受于未得樂時有希合欲,既得樂后有不乖離欲;苦受于未得苦時有不合欲,既得苦后有乖離欲;惟舍受無此二欲。菩薩觀受是苦:以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舍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

又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云:“所言苦者:有二種苦。謂生等諸苦,及諸所有受,皆說為苦。……謂死無間,有生身生;生已,復有老等諸苦。是故說言無常故苦。由見生身展轉有故,悟入苦性。云何諸所有受皆說為苦?謂諸樂受,變壞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故,說之為苦。此中樂受,由無常故,必有變壞。一切苦受,由無常故,生住相續,皆起于苦。非苦樂受,已滅壞者,由無常故,說之為苦。已生起者,滅壞法故,亦說為苦。此滅壞法,彼二所隨逐故,與二相應故,亦名為苦。”有生必死,有樂必壞——這就是事實真相。雖然不必深陷其中,但總還是要面對;若無準備難免心慌意亂。

Auros未能向Maple Finance支付750萬美元的穩定幣貸款:金色財經報道,據安全和分析公司PeckShield稱,加密貨幣做市商公司Auros未能向無抵押貸款平臺Maple Finance支付750萬美元的穩定幣貸款。Auros在失去其在倒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上持有的約 2000 萬美元資金后,上個月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申請破產保護。[2022/12/21 21:59:16]

談到“四諦”,離不開“法印”: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被稱作“法印”:用以標明佛法與非佛法的關鍵分嶺——獨特于一切外法的根本。

“無常”,謂世間一切諸法——包括物質性法、非物質性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一般常人理解的“無常”很局限,而且推理因素居多。佛教說“無常”,是運用禪定能力,對事實直接體察——“現觀”的結果。“無我”:辨識心、色一切諸法并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法”存在。在瑜伽境界里,萬有諸法、人生現象皆為五蘊和合:相互依存,緣起——沒有永恒實體存在。徹見真理、證達實相,就能涅槃寂靜、不受后有——這是人世間唯一的永恒安樂。

其實,“無我”之理與“緣起說”密切相關。如同一家老店,換過股東、店址、家具、員工等;既然全都變了,還是原來的店嗎?難道就不是了嗎?似乎怎么回答都有問題。此外,法人可以變更,但法律義務與關系是必須延續下來的。此即無我與業報的辯證統一。

佛教“三法印”源于對瑜伽現觀境界的體認:宇宙——現象世間的自然規律、客觀法則就是有生有滅、不斷變易。有年輕、有年長、有健康、有病患,這都是正常的——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如果主觀上抗拒——不知道并不能如愿,客觀上過分強求,就會內心苦悶。負面情緒會導致苦,親友離別會導致苦,敵人仇恨會導致苦,事與愿違會導致苦。總結而言,無非與自己的心理期望有落差:希望拒絕不喜歡的東西、留住已經得到的東西——渴望能夠主宰一切。佛教說“苦”,在于指明真相,而人們往往習慣于回避與忽視;所以一方面說離苦,一方面說快樂的局限性,目的是要令人面對現實,以避免被短暫的假相所欺騙。

其實佛教并不消極:只是希望人們從不愿意接受現實的迷夢中覺醒。痛苦源于不愿意面對事實真相的掙扎;當人們接受現實、拋棄情緒、回歸理智,便能輕裝上陣,從而遠離煩惱。此外,就佛教看來,“悲觀”是一種情緒。若能“掌控”就可不為所動。面對現實,知道一切正常也就不會生起莫名的煩惱了。

這是一般經驗中關于“苦”的說法;若能徹底貫徹,即能避免許多負面因素。不過,這只能保障今生,卻顧不了來世。佛教所說的“苦諦”,指的是更深層次之內核:潛意識中導致苦的根源、種子。眾生根深蒂固有一個“我”的觀念,引起對一切執取的習氣——這才是所有苦難與煩惱的根本。顯意識的苦惱,通過“正見”、“正戒”與“正定”解決;至于輪回根本——潛意識中的“我見習氣”,就需要增進佛教內學的修行以徹底解決。

四諦之二:集——乃苦因。就字面意義而言,集為“招聚義”:心與結業相應,招聚生死之苦。佛教對于一切經驗中的存在,歸類為物質性與非物質性兩類——即色與名。色即“質礙”;用印度傳統的宗教理論說,“四大”——地、水、火、風為其基本元素。又在“五蘊說”中,將心法分述成四:受、想、行、識。“受”為直接感受,“想”為意念感知,“行”為動機意向,“識”為識知了別。佛教如此分析,目的是為了觀察方便;服務于三法印,以成立四諦。名、色二法依各種因緣聚合,無我、無常、無能主宰;因為無明,顛倒夢想乃至苦患。

共和黨立法者支持Custodia與美聯儲的法律斗爭:金色財經報道,七名美國共和黨立法者在支持數字資產銀行Custodia為獲得美聯儲的主賬戶而進行的法律斗爭。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三名成員以及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四名成員,周四提交了一份非當事人意見陳述,敦促懷俄明州法院駁回美聯儲的動議——駁回Custodia提起的訴訟。

Custodia于6月對美聯儲提起訴訟,聲稱美聯儲非法拖延是否批準該加密銀行的主賬戶申請的決定,并要求立即批準。在起訴時,Custodia已經等待19個月才收到關于其申請的答復,較法定期限多出7個月。Custodia的律師認為,主賬戶“對Custodia有效和高效的運營能力至關重要”,而美聯儲在決定上的持續猶豫不決對Custodia的客戶是不利的。(CoinDesk)[2022/9/22 7:14:38]

故苦的根本原因為無智——“無明”;如“十二緣起”義:用推導手段揭示有情身心流轉之過程。由于無明、執著、貪欲,導致錯誤的判斷與行為。因惑造業,感生苦果;相互循環,成為枷鎖。我見習氣是輪回生死、永無出期的根本,所以十二緣起立“無明”為首。“行緣識”,即業力會導致“識生”作用。“識緣名色”:有了了別,便有名、色、能、所。因為名色,便有“六處”:即對外界的感知“主觀”。“六根”觸“六塵”,產生覺受;再加上我執習氣影響,生起愛染。直接導致執著,以至于“生老病死”。這是佛教關于有情身心的解說,可以解釋為生命的輪回,也可以解釋為因果業報的內在狀態。

所以,佛教強調要用止定之特殊能力,來辨別疾速的流轉過程;以期打斷輪回——循環無盡的鎖鏈。此外,為了避免苦所導致的煩惱,除了分析,還可以“觀空”。后出佛教多用此類方法:并不急著出離——有計劃地保留一點“惑”;目的是留在世間以長期幫助他人。因為苦,所以出離;臨到要證涅槃了,即用慈悲心、菩提心來攝持。龍樹用“箭箭相柱”之喻,很好地形容了這種“臨界張力”之狀態。長久在紅塵中輪轉,受苦是難免的,所以要用觀空手段做好心理建設。所謂“轉念即是轉境”,以此緩解壓力,目的是持續穩定與堅持。

一般說來,原始佛教講離欲,大乘佛教講利用欲;這都是本于人性的——抓住人性才能幫助、服務于人。人間苦多樂少,必要善于面對:或者舍離,或者留惑,底線是不能因他生惱——“自法衰”。所謂“圣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先要把握根本,后能以苦為用,那才是正道。這就是佛教重視悟入、覺性、正見;也即佛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的道理。

有了方向與希望,自然要有所行動。感性為鼓勵,可以是動力之一;理性是態度,必要嚴謹和踏實。從煩惱到解脫,從無明到智慧,這是一個嚴肅的驗證過程,來不得半點投機與玩笑。須要理性!尤其是在專業的修行過程中,容不得半點僥幸。如同開車在路上,想起目的地的風景,會鼓舞人心、安慰疲憊;但開車還是要注意安全,否則就會發生危險。這就是佛教的行道被稱為“正道”的原因。

“道”為四諦之一,為佛教中導致滅苦的途徑與行法。在佛陀時代,各種有關修行的學說特別多;可惜良莠不齊,有的還很成問題。或過于嚴苛——殘害身體卻毫無益處;又或放縱享樂——不認為欲惱有不良影響力。佛教反對窮兇極欲,更反對無意義的自虐苦行;離開了正確的道路,一切都是不智行為。佛在悟道時證達三明: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前兩者是徹見自己和眾生長劫生死輪回的真實,完全證知“業行”、“因緣”和“果報”;后者則是證得滅盡后的獨特智慧。佛陀對于輪回與業報的事實徹底明了,于是提出完全對應與實用的中道法——遠離極端的務實、有效手段。

佛曾對先賢的各種教說嘗試、鑒別,去麩存精,概括、整理成“八正道”。在鹿野苑的首度說法時,就已經有了這一宣說,可謂是貫徹一切教法的根本。“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即確立正確的方向與理念。當人們想要獲得如法教授,必須首先摒棄以往錯誤的信念;對正道體悟,徹入實相——這是一切宗教成就的基礎。若沒有正確的方向,任何努力都是白費。正如須陀洹成就“不壞凈信”——絕無路線疑惑的問題,便再無退法。路線正確是抵達終點的必要條件,所以一切“正法行”皆以正見為根本。

正命:人在社會中存在,必要獲取生活資源;這當然要注意手段。依據身份,做適當的謀生工作,避免用不善手段去賺錢。在傳統的信仰習慣中,談到錢似乎就與“鄙俗”聯結;這是一種慣性的誤會。佛教并不反對資糧,而是反對“無明”。“倉中有糧,心中不慌”;修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如果空著肚子勢必不能長久。在佛世時,弟子們個個有修行、人人能持戒,感得世人敬仰,紛紛自覺供養;出家人無須自備飲食,每日行乞,專務修行——這是多么好的合作與良性循環。有了外護保障,得以進行佛教“內學”的開展:皈依三寶以確定正知正見、受持戒律以提供內在資糧、精進禪觀以趨向解脫涅槃。

要有好的外緣,以服務于出家生活乃至止觀所需,且有無后悔之效用——這就是持戒功德。佛教講“因緣福德”:資糧保障是福,持戒修善是德。若不修善,資糧會成為負擔;若無資糧,修善將無法為繼。《俱舍論》卷十八云:“若具四德得清凈名,與此相違名不清凈。言四德者:一者、不為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二者、不為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回向涅槃,非勝生故。”如理作意,用正確的動機與意圖,規范言、思、行:盡可能地避免導致黑業的一切行為。用正當和善的語言、行為、思維對己對人,這會導致將來的違緣減少。

在八正道中,有關戒律的部分,開為身、語、意三:正思維、正語、正業。有了正確的方向、基礎、外緣,接下來就要正精進——即目標正確與努力有度。佛陀反對毫無意義的自虐與過于嚴苛的苦行——凡努力都要用在刀刃上:方向與節奏都要把握;否則即便再努力都不算是正精進。正念,即如法作念力培養,正確憶念及其觀想;能夠為戒律持守作思想保障,當然也是為達到禪定做好鋪陳。所謂禪定——正定,并非佛教別有一套技巧,只是對于前人經驗予以揚棄與改造;用更為合理的技術手段達到地定,然后能夠安住而不執染。

大部分有關禪定的學說,在佛陀成道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定學是慧觀的基礎:若無禪定,一切出世成就都無法建立。印度傳統定學是一種專業技術,佛教借用來輔助慧觀。后人一般將“禪定”二字合用,實際大有不同。

由于是一種技術,依據一定的方法,必須經常反復練習,故謂“業處”。禪定有四個階位,技巧有四十種方便。根據個人的習氣、因緣,選擇一種方法,努力循序降服貪、嗔、昏沉、掉舉、疑,建立尋、伺、喜、樂、止。得到地定,然后逐漸舍棄尋、伺、喜、樂,達到唯有舍與止的四禪地。再往上階,即進入“類心法核心”——所謂無色界狀態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禪定的頂峰,也是一切“世間有”的頂點、凡人所能努力達到的至高點。佛陀說:這仍不可靠,因為仍是有為;要得徹底解脫,必要結合慧學。

八正道沒有嚴格、絕對的先后次第。客觀而言,必要先學習,然后樹立正見——以保障行道的正確性。選擇一種正命的生活,令三業清凈——這是戒學。努力于禪定和智慧的開發即是正精進、正念、正定。回歸到正見的親身證得,再無疑退。所以八正道是整體,也是佛教戒定慧三學最明確與具體的表述。無論忽略任何一點,其他都不能圓滿,所以全都并稱為修行核心。又如佛法基本原理之“法印”、“四諦”,環環相扣,組成一個整體;不可或缺任一一環。佛陀說:“出家常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

佛在臨終前將教法系統整理總結,完整表述為“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通過此法,可至四禪、四向、四果——這些內容攝盡一切三學。誠如經言:“四念處、四精進、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諸比丘!此是我所知及為汝等宣說之法,汝等應善理解、實踐、修習、宣布。令此梵行長續久住,即為眾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間及為人天之利益、幸福。”

再后出的佛教,用了另一種表述方式對于修行方法總結——“波羅蜜”。一般說法是“六波羅蜜”或者“十波羅蜜”。“波羅蜜”譯作“到彼岸”、“度”: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至涅槃解脫之彼岸。“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此中,智度謂圓滿智慧——實相般若;系超越人類思維之無分別智,為其他五度之根本。另有十波羅蜜:即再加上方便、愿、力、若那,稱“十勝行”。

綜上所述。一切宗教,其本質都有“敦倫牧化”——治道輔助之目的與效用;所以,對于善惡因果運作機制的教說,任何宗教都不會缺位。一般神教均會設定一個主宰,掌管著世間的一切;人類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神的意志。西方一神教的因果僅在一期中實現:唯一一次機會決定永恒——因信得永生果。我國傳統文化對于因果業報的理解,本質同埃及的冥府審判:賞罰可由神靈的主觀意志干預;所以要與神靈交好,以期得到垂青與照顧。所以,這是既有“神志”,又有“靈魂”的教說,本質而言,所有宗教成就都要仰賴神佑,故當祭祀。

婆羅門教強調“神志”的作用,自然割舍不了神的絕對權威。當然,這也是為了其社會地位的保障。沙門倒向自主獨立,因此提出“非神”。然而,其理解的“業報”仍有“靈魂”的影子——業報主體;故又陷入極端行法:以為必要“業盡”才能“解脫”;乃至否定靈魂、業報與輪回——成為“斷滅”。這些教說大抵基于“靈魂邏輯”,只有個人決定、命運決定還是業報決定之差異。認為神志決定,便要努力親近;認為宿命決定,那就等待終結;認為沒有靈魂,那便隨遇而安;認為業報決定,就要嚴苛苦行。總之,任性隨緣與自虐其身,成為當時宗教修行形態的主流。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三明”,主觀驗證了“業報”與“無我”的真相,取得世所罕見的宗教成就:唯有佛教提出的“緣起說”,才能將非神、無我與業報架構統一;是唯一實現真實、永續、徹底解脫的沙門之道。就解脫意義而言達到了前所未及的高度。在其后的導師生涯中,佛陀不斷教化他人,復制成功經驗;善巧說出實踐經驗教法,形成教言乃至后期形成的教典,在世間流布。其教法經過總結:中道、八正道、四諦、五蘊無我、諸行無常等;以此為基礎,針對受眾靈活施設,方便教法更是源源不斷。由于順應了時代、人心、社會,還有成功架構、說法善巧的特點,才成為佼佼者;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宗教明星。

佛教提出的“緣起無我說”是對神教的徹底打擊

佛教的世界觀是特殊的,是唯一一個抱持眾生平等觀念的宗教。所有生態,無論轉去天道或者地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眾生在各種狀態中輪轉,無始無終;一切取決于自作自受的業。世間的一切都是“業因”互相作用的結果,沒有靈魂之體、沒有神的作用——一切緣起;未來之業取決于如今與過往的意念與言行,所以關鍵就要把握個人當下“三業”之清凈。在這般平等的立場上,反凸現出作為人的優越特質。

佛教不重神跡,對人格異常尊重;只有人,才能實踐解脫之法。人是六道中最重要的存在——不過樂、不過苦,煩惱與智慧、感性與理性大概持平,所以所有的解脫者都在人間實現。佛法可貴,在于強調正覺:每個人只要踏實實踐,就都能從業海中解脫出來;無須仰賴神靈、神變、神通、神跡。同樣,佛陀教導的佛法亦非天啟;純是修學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所以要回歸人格——人間的佛教;如此才能見賢思齊,積極向道。

不過,宗教實踐的特殊性使得“神秘主義”多有市場。釋迦牟尼本是人格導師;不過,在后人無限懷念的驅動下不斷將佛神化——這恐怕是有違越的。后來的佛徒們使佛教“神秘化”,與外學互滲、影響;甚至把釋迦牟尼也看作為“更高位格存在”的“化身”——這是宗教情緒的造神,卻非佛法本懷了。佛教一旦形上化、神秘化,即被印度教找到突破口,直接將之“收編”;造成佛教的一蹶不振,終于消失在印度宗教的汪洋大海之中。

Tags:

幣安app下載
美軍世界第一,那世界第二是誰?中國只能排第四_阿帕奇

眾所周知,美軍是目前全世界最強大的軍事集團,2020年軍費預算為738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5萬億。單年漲幅達3%!創下10年來的最大漲幅,比排名第二到第十三的所有國家的軍費開支總額都高.

1900/1/1 0:00:00
泰木谷被指非法集資傳銷:發行81億“時間資產”可兌人民幣_比特幣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泰木谷”被指非法集資、傳銷:發行81億“時間資產”可兌換人民幣一年多獲客500萬人中國網財經4月8日訊成立不到兩年時間卻迅速躥紅的“泰木谷”電商平臺.

1900/1/1 0:00:00
南方拿來當水果,北方卻沒人吃,如今5元1斤,消費者:吃過就后悔_

本期導讀:南方拿來當水果,北方卻沒人吃,如今5元1斤,消費者:吃過就后悔「不論水、米或是酒,食物吃進身體內的行為就是『結』。因為進入身體的食物,會和靈魂聯結在一起.

1900/1/1 0:00:00
孫宇晨透露與巴菲特晚餐細節:聊了特斯拉投資價值_比特幣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孫宇晨15條推特透露與巴菲特晚餐細節:聊了特斯拉投資價值2019年7月,幣圈大佬、波場TRON創始人孫宇晨以“突發腎結石”為由推遲此前以456.8萬美元拍下的巴菲特午餐.

1900/1/1 0:00:00
科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比蜂鳥還要小_ENT

據外媒報道,在緬甸北部的一處考古遺址,研究人員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新恐龍的類鳥頭骨。科學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中生代時期恐龍化石,它的小尺寸使它比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小的活鳥還要小.

1900/1/1 0:00:00
比特幣日報:4月底行情將轉暖?比原宣布5月銷毀,有望進一步表現_比原鏈

1、比原鏈發布2020年度BTM銷毀計劃:保底銷毀100萬美元BTM,不設上限按MOV各賽道的目標,MOV預計將在2020-2021年度產生500萬USD的系統收益.

1900/1/1 0:00:00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