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For Rules in Technology, the Challenge is to Balance Code and Law》
大概20年前,哈佛法學教授Lawrence Lessig第一次告訴計算機科學家們,他們不知不覺已經成為數字時代的監管者,他說哭了一名程序員。當時那位程序員被這一觀點嚇壞了,“我不是家,我是一名程序員,” Lessig教授回憶起她的抗議。
Lessig教授1999年出版的《代碼及網絡空間的其他規則》一書中提出了“代碼就是法律”的概念。現在,這一觀點不再讓年輕的工程師或律師感到震驚,教授說。對于數字原生一代來說,很明顯,技術正以非價值中立的規則支配行為。
大型科技公司已經不太情愿地承認了這一點。前身為 Facebook的社交媒體公司 Meta甚至建立了一個像法庭般一樣的專家委員會來評估部分由程序作出的決策。同時,一個相對年輕的科技領域——加密貨幣行業——已經全身心擁抱了“代碼即法律”這一概念。一些加密公司明確表示,代碼可以成為一個比傳統監管機構更好的仲裁者。
《紐約時報》:2021年硅谷科技巨頭因員工轉投加密行業而出現“離職潮”:12月22日消息,據《紐約時報》報道稱,今年硅谷科技巨頭員工離職加速并開始轉投加密行業,隨著諸如狗狗幣這樣的加密故事在硅谷流傳,越來越多的科技行業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看到了最新的變革時刻,包括谷歌、蘋果、Meta、Amazon等科技巨頭開始出現“離職潮”。比如區塊鏈域名公司Unstoppable Domains在兩天內已收到350多人的求職申請。為了遏制這種趨勢,谷歌公司開始向老員工提供額外股票贈與,目前谷歌拒絕就此事給予置評。另據投資數據追蹤公司PitchBook透露,今年風投已經向全球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初創企業投入了超過280億美元,是2020年的四倍,其中僅NFT公司就獲得了超過30億美元的投資。[2021/12/22 7:55:52]
許多加密愛好者都押注于這樣的未來場景——我們在代碼運行的平臺上創造、娛樂、工作,在蓬勃發展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預先編程好的自動化“智能合約”已經每天處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預,至少理論上是這樣。
動態 | 紐約時報計劃嘗試通過區塊鏈出版:據coindesk報道,紐約時報計劃試驗通過區塊鏈技術出版。根據新發布的職位信息,紐約時報正在尋找幫助“新聞出版商設計基于區塊鏈的概念證明”的人。為了啟動這個項目,他將在公司的研發部門為概念驗證的框架工作12個月。紐約時報的另一個目標是組織起該項目的利益相關者,并從新聞機構、學術界和社交媒體公司尋找顧問。[2019/3/13]
用戶對編程充滿信心。沒有人分享個人信息。代碼完成這一切,并成為規則的全部。“這里沒有人為判斷,沒有人為錯誤,沒有加工。一切都是即時、自動的,” DeFi借貸協議 Compound 的創始人Robert Leshner在 8 月份的一次采訪中說。
不過,盡管構建一個完全中立、自動運行的系統很有吸引力,但多次重大的安全事故讓人們懷疑“代碼本身就是一種充分的監管形式”,或者“它不受人為失誤和操縱的影響”。
動態 | 前紐約時報記者因ICO詐騙 面臨20年監禁:據livebitcoinnues報道,前紐約時報記者Jerry Ji Guo作為ICO專家,參與了大約350萬美元的詐騙,他于11月初被捕;目前對其指控非常嚴厲,或將面臨20年的監禁。[2018/11/26]
當滿足某些條件時,智能合約會自動執行。因此,如果系統中存在一個錯誤,用戶可能在技術上遵循代碼“法則”的同時,觸發一次不勞而獲的轉賬——這就是今年夏天 Poly Network 被盜 6 億美元的原因。Poly Network 允許用戶跨鏈轉移加密貨幣。據稱,黑客利用代碼中的缺陷來修改智能合約指令從而觸發了大規模的金錢轉移。本質上他誘使自動化系統運行,就好像滿足了傳輸的適當條件一樣。
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煒發圈推薦紐約時報文章: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煒今日發布朋友圈,轉載紐約時報雜志的文章“騙子、假先知們一夜暴富背后:區塊鏈是回歸互聯網本來意義的唯一希望”,并評論說這篇文章是迄今為止我所認為的最深入淺出的、最明明白白的一篇文章,沒有大道理,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嚇唬人的概念,這才是學習區塊鏈技術最需要的基礎。[2018/2/27]
“如果你可以對智能合約說'把你所有的錢都給我',并且它確實做到了,那這是不是盜竊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 Nicholas Weaver撰寫了關于Poly Network被盜的文章。Weaver寫道,與老式協議不同,智能合約的模糊性無法在法庭上解決,此外自動化交易是不可逆轉的——因此,當事情出錯時,開發人員必須求助于“乞討”。
紐約時裝周出現比特幣標志:在2月6日舉行的紐約時裝周Ovadia&Sons NYFW男裝展上,Ariel和Shimon Ovadia兩位設計師展出了一個名為“朋克向西”的主題。而一件被展出的藍色襯衫上印著“接受比特幣,不接受現金”的字樣和比特幣標志。現在還不確定能否使用比特幣來購買該上衣。[2018/2/7]
在 6 億美元被盜后,Poly Network 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封以“親愛的黑客”開頭的請求信,要求他們歸還資金,并將該行為稱之為“重大經濟犯罪”。最終,大部分資金被退回,有關訴諸執法的討論也停止。黑客稱他是想證明代碼存在缺陷,以此來保護該項目。
同樣地,今年9月,Compound 的一次軟件升級導致 9000 萬美元被錯誤發給了用戶。Leshner先生表示,收到錯誤打款后未歸還加密貨幣的接收用戶將被報告給稅務機關,這一聲明引發了Compound社區的強烈抗議,因為他們不采納“這些程序在技術上無法符合識別用戶的傳統監管要求”這一說法。Leshner的這一請求還削弱了 “DeFi 不需要傳統監管機構監督”的觀點——當問題出現時,Leshner先生求諸了政府權力。
目前,DeFi 平臺在監管的灰色地帶運行,受制于私人程序員編寫的規則,這些程序員聲稱對項目的治理沒有控制權。為區塊鏈網絡構建的平臺和應用程序通常是在一種稱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的新型業務結構下形成的,這些項目表面上是由使用加密代幣投票的用戶社群進行民主管理。
但正如多次事故表明的那樣,代碼的背后總是有人。
“他們所聲稱的‘一切都由代碼、沒有人為干預’并不完全是真的。緊急情況下,你就能看到權力在哪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法律教授Thibault Schrepel說。Schrepel在斯坦福大學 CodeX 法律信息學中心創建了一個名為“計算反壟斷”(computational antitrust)的項目。
Schrepel 先生分析稱,“沒有人愿意聲稱控制去中心化項目的原因在于,這樣做就減少了義務——沒有人控制,出現問題時也無法施以懲罰,同樣也無處實施法律。”
“但認為‘代碼本身就足夠了’的想法是錯誤的,”他說。Schrepel 先生認為,如果區塊鏈社區使用代碼來逃避監管,這只會阻礙創新。
Thibault Schrepel是“技術律師”(techno-lawyers?)隊伍的一員,這是一群希望彌合代碼與法律之間差距的人。Schrepel表示,理想情況下,代碼和法律可以協同發揮作用。企業可以使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來合作或加強競爭,因此監管機構可以分析代碼和程序,與去中心化系統的核心開發者合作。同樣,政策制定者可以開始將傳統的“風險緩解”概念“翻譯”為DeFi中的代碼、將銀行的準備金要求轉化為項目參數。
“我不會說推進我們的想法很容易,” 前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Willkie Farr & Gallagher 律師事務所的 Chris Giancarlo 說。”?
他也問道,“我們不應該嘗試重新思考我們的監管方法,以不同的方式來實現相同的政策目標嗎?”Giancarlo也是《CryptoDad:為貨幣的未來而戰》的作者。
Lessig先生同意。“我們需要一種更為復雜的方法,讓技術專家和律師坐在行為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旁邊,”上述所有領域的人都來定義項目的程序參數,以把社會的公共價值編進程序中,這樣私人利益就不會取代它們。“我們的民主正面臨生存威脅,我們沒有20年的時間可以等待。”
作者:Ephrat Livni
編譯:Richard Lee,鏈捕手
正在試點之中的數字人民幣,既是電子支付工具更是數字化的法定貨幣,它將重構我國支付與貨幣體系,讓電子支付更具通用性和便捷性,讓現金使用更具可得性和普惠性.
1900/1/1 0:00:00移動支付網 訊,11月19日,北京證監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公布首批擬納入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的16個項目名單,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試點在業內被稱為證監會版“監管沙盒”.
1900/1/1 0:00:002016年4月,眾籌達1.5億美元,史上首個去中心化的組織The DAO出現,其作為開源的分布式軟件存在,開展風險投資基金。但在2個月內,該公司卻被黑客入侵并解散.
1900/1/1 0:00:00在海南,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去年11月,海南被新增為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個全省試點的地區.
1900/1/1 0:00:00原標題:這里的村民用上了數字人民幣——安新縣老河頭數字人民幣特色小鎮調查紙鈔誰都會花,但數字化以后怎么用,這讓很多人對數字人民幣充滿好奇.
1900/1/1 0:00:00加密市值的進一步增長,加密世界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其中。盡管數字資產非常不穩定且具有投機性,但為滿足客戶交易加密貨幣的巨大需求,并采用加密貨幣背后的技術,銀行業也逐步開始了加密活動.
1900/1/1 0:00:00